1997年八月,當泰國陷入嚴重的經濟危機時,泰國中央銀行關閉56間信貸公司。一位基金經理,損失約百萬元馬幣,一夜之間破產,並且還欠下大筆的債。但他卻不被打倒,也不灰心;他開始在曼谷街邊賣三文治。他以前的下屬40位職員當中,一半仍跟著他,領過去四成的薪金,幫助他在曼谷街頭和兩間醫院的食堂賣三文治!他承認靠賣三文治所賺的錢,永遠無法還債。但他卻因此可以說服他的債主,與他重新訂下償還部份債務的條件。 這樣的人值得敬佩:受到極大的打擊與挫折,卻不灰心,也不逃避,仍然抬著頭,盡所能的去做他所可以做的事;不因打擊而倒下去,也不退後,甚至不停下來,繼續努力,繼續前進!
人生怎會沒有失敗呢?人不須怕失敗,但要緊的是在於如何面對失敗、對付失敗!人生的成敗,往往便取決於此。年長者也許聽過以下的故事,但在此不妨再聽一次:
從前中國有一個將軍在前線領兵打戰,但總是打敗戰。當必須向上司呈交戰績報告書時,為了據實報告,寫下一句「屢戰屢敗」,心中非常難過並擔憂。心想此報告書呈上後可能將受到嚴厲的懲罰,或是降職,或是丟官,或是更嚴重的處治!當他正為此煩惱時,他的一位聰明的軍師,看了他的報告後,對他說:「讓我來為你做點小小的修改就沒事了。」拿起筆來,重抄一遍,只是將「屢戰屢敗」改為「屢敗屢戰」,其餘皆一字不改。結果如何呢?報告呈上後不久接到消息,上司不但不處罰他,反因其英勇過人而升他的職!
打敗仗的因素可能很多;有些因素也許不是我們所能左右。就如目前的經濟風暴,幾乎人人都受到打擊(挫敗?),不同只是輕重之別而已。但「屢敗屢戰」卻能顯示一個人的勇氣與堅強。一個人屢戰屢敗並不表示他就是一個失敗者;一個人能屢敗屢戰,就表示他並未敗!戰鬥還在這進行中!只要一個人的鬥志還在,他就不算是一個失敗者。
人生的成功秘訣之一是在乎如何面對失敗。有些人將每一個失敗都看為打擊與虧損;他的前一次失敗就種下了下一次失敗的種子;那是真正的失敗者。另一些人,看失敗為一種收獲;每一次的失敗就增加了下一次成功的機會。屢敗屢戰,鬥志便一次比一次更強;愈戰愈勇,最終勝利就必自然臨到。林肯總統曾經失敗許多次:從1831年至1860年之間,不止一次生意失敗、愛人死亡、精神曾經一度崩潰;競選州長、州議員、國會議員,多次失敗,但最終他勝利了,成為美國一位最偉大的總統,被人永久的紀念!
人生不怕屢戰屢敗,只怕沒有上戰場的勇氣;對付屢戰屢敗的最佳方法,就是屢敗屢戰。人生本來就是一場長期的戰鬥,直到蓋棺論定;但這個人的成敗也不是由人來下定論,而是由神來定。
約瑟的人生,屢遭打擊,但卻不被打倒。痛苦的打擊,反造就他越來越成材。他能勇敢面對人生中現實的打擊與壓力,不被屈服,也不被過去所捆綁。約瑟順從父親的命令去探望哥哥們,反而被哥哥們所害,幾乎喪命;他盡忠服事波提乏,結果反被冤屈而被下到監獄裡去;他在監獄中盡力幫助人,安慰人,為法老的酒政解夢,要求他復官後救他出獄;但酒政出獄後把他忘得一乾二淨!但這一切打擊,不但不能打倒約瑟,反而成為訓練他當埃及宰相的課程!約瑟心中對所有害他的人,沒有怨恨,只有感恩;因他在一切事上都看到神的美意(創50:20)。對他過去的痛苦經歷,他無法去改變的事,他學習忘記。對他手中的當作的工作,無論在何種情況下,他都盡力去做得最好。約瑟的上半生有許多的挫折,但挫折並不是失敗;他在許多的挫折中仍持守著他的崇高原則,並且堅持地去實踐出來(這本身已可算是一種成功了)。
約瑟作了全埃及的宰相,也不敢期望就能與他所掛念的父親兄弟會面。當第一個兒子出生時,約瑟最想念的還是他的父親。他心中必定會想到:若是父親能見到他的兒子,不知有多歡喜呢!但他不敢奢望,只能叫自己去忘了他們。所以當他想念他的父親和兄弟時,就給他的兒子起名叫瑪拿西。瑪拿西的意思就是:「神使我忘了一切的困苦和我父的全家。」(創41:51)
約瑟能忘記他的父親和兄弟嗎?一點都不!也不會因時間而沖淡。但在無望見面時,他努力使自己去忘記;因為不切實際的期望,只會影響他眼前的工作與奮鬥。
第二個兒子出世時,約瑟就給兒子起名叫『以法蓮』,意思就是:「神使我在受苦的地方昌盛。」(創41:52)。約瑟就在他受打擊、受痛苦的地方挺身昂首的站起來!他心中的思想就是;我曾在此地受過極大的苦,但神能使我得勝,讓我今天在此昌盛。
一個人想要成功,就必須要學習忘記過去的失敗與痛苦,才不致於被過去所纏累與捆綁。忘記過去有何好處?第一、不讓不能改變的事繼續纏繞我們的心。這是保羅的心態:「忘記背後」(腓3:13)
第二、將無可挽回的痛苦與悔恨,留在背後。即已丟掉了,就不要再去檢回來。如約瑟不再記念哥哥們的過錯;反倒是他的哥哥們無法忘記自己的罪。
從約瑟為兩個兒子起名,便可知道約瑟的成功秘訣。他是一個能得勝失敗的人;他總能以屢敗屢戰的精神,繼續進取與努力;他不會讓過去的打擊繼續打擊下去。他總能忘記過去,努力面前的不斷的去進取、去獲得更大的成就。對這樣的人,惡劣的環境、凶猛的仇敵、沉重的壓力,都被他轉化成朋友,幫助他去達到更高的人生境界。
(1998/2/14楊鍾祿)
[ 訪客留言
] [ 一傳一
] [ 您的回應
]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