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論到神子耶穌道成肉身的降世,福音書(尤指馬太福音與路加福音)用不少的篇幅來敘述介紹。但論到耶穌的童年到成人的生活歷程卻十分簡略;只有路加福音稍作透露而已。與神的救恩有關的是耶穌的誕生與受死。因此聖經並未多論耶穌的成長過程。在教會的傳說裡,雖不乏有許多關於耶穌童年的神奇故事,但皆屬附會之說,不足相信。約翰福音2:11既明說耶穌在迦拿變水為酒是耶穌在世上所行的頭一件神蹟,就足以證明在那之前的一切傳說皆是虛言。 馬太福音第2章與第1章就相隔了約20多年的時光。聖經對降生後的耶穌,並不多作介紹,直到施洗約翰的出現,為耶穌的傳道生涯及最終完成救贖大功,才正式揭開了救主在地上工作的序幕。這個序幕是由施洗約翰為耶穌施洗而揭開的。
施洗約翰的洗禮 猶太人為外邦人施洗,叫他們皈依猶太教。施洗約翰卻為猶太人施洗,目的有二:(1)、叫罪人悔改離開諸惡(路3:7-14);所以施洗約翰的洗禮稱為「悔改的洗禮」(2)、預備迎見彌賽亞的降臨(路3:2-7;15-17);叫人信那將要來的耶穌(徒19:1-7)。 施洗約翰見證耶穌是神的兒子(約1:34),也是神的羔羊(約1:29)。他預備人的心靈,不但為耶穌的出現揭開序幕,同時也預備好人的心靈,叫人為罪憂傷,洗禮悔過,預備接受耶穌所要帶來的赦罪與恩典的福音。 約翰的洗禮的權柄是從天上來的(太21:25)。誠如約翰福音序言所說:『有一個人是從神那裡差來的,名叫約翰。這人為要作見證,就是為光作見證,叫眾人因他可以信。』(約翰1:6-7)。 三本對觀福音書(Synoptic gospels)均有記載耶穌在約但河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(太3:13-17;可1:9-11;路3:21-22),約翰福音也有提及(約1:31-33);三卷對觀福音書均記載聖靈像鴿子降在耶穌身上,及天上有父神的聲音說︰「這是我的愛子。」換句話說,三位一體(父、子、聖靈)在洗禮中的顯現,是非常清楚的。
耶穌的洗禮 耶穌的洗禮是獨特的,至少具有下列三大意義: 一、 印證施洗約翰的洗禮是從天上來的 施洗約翰乃為耶穌作見證而來;而耶穌正式出來傳道時,也以印證施洗約翰是神所差來的彌賽亞的先鋒,為其地上事工之起始。讓人清楚知道,祂是出於神,有施洗約翰為祂作的見證,而祂也為施洗約翰作見證(太21:25)。 二、與罪人認同 施洗約翰自己清楚耶穌比他更為有義,原不配為祂施洗;但耶穌以受約翰的洗作為盡諸般的義,所以仍要求約翰為祂施洗(太3:13-15)。 耶穌接受約翰的洗禮,表示祂與罪人完全認同,為要背負世人的罪,正如先知以賽亞所預言:『祂也被列在罪犯之中;祂卻擔當多人的罪,又為罪犯代求。』(賽53:12)。因此,在受洗後的次日,施洗約翰看見耶穌,就宣告說:「看哪,神的羔羊,除去世人罪孽的」(約1:29)。 三、預表十字架的洗禮 耶穌在約旦河中的洗禮,最主要的意義乃是象徵祂將來在加略山受神審判的洗禮。耶穌稱那是火的洗禮,是無人能受的洗(路12:50)。然而,凡跟從祂的也要受如火的洗禮,但只是相似而非相同(太3:11;太20:22-23)。耶穌也用「喝杯」作為象徵(太20:22-23)。詩人以『波浪洪濤漫過我身』(詩42:7)來形容神受苦的僕人受難的形象。 施洗約翰預言要來的彌賽亞,要用聖靈與火來施洗;太3:12及路3:17說這種洗禮含有審判的意義在內,亦即是悔改的(麥子)和不悔改的(稗子)要分開來。這個預言與耶穌的洗禮,有內在的關聯︰彌賽亞以火和靈來施洗,不會立刻發生,祂要先受洗及接受聖靈。祂預言的靈與火的洗本是一種救恩,為了使彌賽亞群體免受審判帶來的毀滅。祂在約但河受的洗,正顯明彌賽亞要走的路︰是一種受苦、被定罪,及以十字架為終的死亡之路,祂要承受神向罪惡所發的烈怒,這才是耶穌至終要受的「洗禮」(路12:50;參可10:38-39;路22:42)。耶穌整個地上的事奉從約但河到十字架和復活都是一個洗禮。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,耶穌的洗禮是「加冕式」的,正式表明祂是彌賽亞,天上的聲音正表明祂是彌賽亞。同樣地,父神也證實祂彌賽亞的身分,並以聖靈膏祂,使祂有能力執行面前的工作(參徒10:38),這個工作從曠野受試探開始(太4:1-11;可1:12-13;路4:1-13),意味著神的的國(Kingdom of God)與撒但的國鬥爭的開始。 三卷對觀福音書都在耶穌受洗前,記載施洗約翰的事工的性質,耶穌的洗禮開始了一個新時代,是救恩歷史的新時代。同時,從祂是人的角度來說,祂也需要聖靈的充滿。彌賽亞的順服,正啟始於祂的受洗,而在十字架上受死達到顛峰。 耶穌接受施洗約翰的洗禮,全是基於祂願與罪人認同的自發行為,也是表明神拯救人的行動已經開始,包括神來到人間,開始神國的行動和工作,祂的死與復活,以及差遣聖靈降臨等。因此復活的主頒下的大使命,包括為信的人施洗,就一點都不出奇了(太28:19-20)。「奉父子聖靈的名」一語,是指洗禮乃在三位一體之神下舉行之意,特別是指明洗禮的基礎及目的,也表明受洗的人開始進入屬神的關係。 (1998/3/8楊鍾祿)
[ 訪客留言 ] [ 一傳一 ] [ 您的回應 ] |